几乎同时起步的国产摩托和日本摩托,为什么差距这么大?
同时?日本1896年就造出机动轻型自行车(没错,最早的摩托就是在自行车上加发动机得到的),1908年,一位名叫岛津木酋藏的日本人手工制造了一辆配备396cc排量的两冲程发动机的摩托车,供自己使用,这是日本民间首次开始生产摩托车整车的尝试,1935年引进美国哈雷的生产线,造出了我们非常熟悉的陆王边三轮(就是抗日战争期间,日本的边三轮)。而中国是1951年模仿德国迅达普K500生产出井冈山摩托,1954年模仿苏联的M72摩托车(但M72是苏联模仿德国的宝马R71,基本没有改动,配件都是通用的)生产出我们熟悉的长江750边三轮(抗战剧里经常冒充日本的陆王)。你和我说是同时起步?你忽悠鬼呢?还有一点,日本人非常的支持本国的摩托车产业,愿意用真金白银去购买本国的摩托车,支持本国的产业。中国呢?改革开放后,多少人愿意买水车都不买国产车,没人买→没钱发展新技术→没新技术没有核心竞争力→没人愿意买→没钱发展新技术。很多车企就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中,你那什么和日本摩托车比?
日本工业本来就很发达,在日本摩托车的后面,有一群世界顶级的公司在做配套。大家可以看看日本摩托车的零件上面的商标就明白了,在中国摩托车的后面,有极少数的顶级配套商,大部分垃圾的配套商,所以中国的摩托车价格便宜,质量不行。
两个原因,第一是表面的技术因素,1、机床精度落后,2、材料落后,3、品控落后。第二是深层因素,即文化因素。中国属于人情社会,社会文化里缺乏法制观念和自律观念,当然,还有很多观念,最终导致无法保护知识产权,这样一来,自然也就没人付出太多努力去钻研顶端科技了。
谢谢邀请。我们回顾一下历史。中国民用摩托车历史,是在上世纪60年代在济南,生产出一部摩托车,其外形像自行车。后来生产出幸福250cc,还有三轮750摩托车。朝鲜战争以后,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,对我们新中国经济技术封锁,中国工业科技人才匮乏,只有通过前苏联,得到工业知识和技术。而日本,通过朝鲜战争,恢复工业生产,为入侵朝鲜的美军,提供武器维修保障。从60年代开始,在美国的支持下,工业发展,获得的工业技术,比中国先进。
改革开放以后,上世纪80年代,中日贸易,化肥技术,电视机,洗衣机技术,挖掘机和装载机技术,都是通过日本获得。进口日本本田摩托车,最早合资摩托车厂。到今天所有的摩托车合资厂,以及小车合资车,基本上都是外资企业的分厂。日本比较大的工业企业,有上百年历史。而我们中国,工业企业都是从上世纪50年代起步的。
摩托车技术和小轿车技术,这个比较关键的在于,化油器和喷油器技术,还有变速箱技术。目前材料不是问题。
影响中国摩托车质量的发展有:国内市场限制摩托车行驶,企业承担税务太高,科研投入少,缺乏关键的设计理念和人才。就是说,高质量的摩托车,我们做不出来。其中之一,还有装配环境温度不能恒温。而日本的装配生产线,都是在恒温条件下做出来的。这个是我们国内没想到的。
我们说具体一点:影响摩托车质量主要有,变速箱壁薄,双凸轮平衡技术不过关,零件加工技术,环境不恒温精度变化,等等问题。企业为了生存,只有维持低端摩托车。请网友们发表意见。
国产越野摩托车目前对比进口差距有多大,国产越野一哥又是谁?
我都骑过,差远了。车不是零件的简单拼凑。而是一个设计整体,以前我们一群人一起玩,也就开林道越野的,还不是专业越野那种。这么说吧,挖机挖3-5米近乎垂直的山土墙,下方有50厘米一个小角度(因为挖机在地面那里没有挖直角)上下都是看着怕,实际下去一点压力都没有,林间小路对车架和减震考验特别大。像这几种情况下,国产越野车的车架和减震就感觉很不够用开起来心里发慌。当然这几年应该有比较多的好的车型出现会有进步,但是没那么容易赶上的
国产250越野摩托车专业的基本都用宗申Nc250发动机,宗申和意大利设计师联合设计,传承欧洲精细严谨的精神的中意合作结晶——NC250水冷发动机,作为一款单缸发动机,拥有更好的爆发力,功率、扭矩、动力性更好,爬坡能力、提速响应更强更快,更适合应对复杂路况;同时,单缸机结构紧凑,有更大的空间布置,更优的人机工程,确保驾驭的骑乘舒适感。具体参数如下图。这款发动机的参数和国外的比不算落后,但机械工艺比不上国外同类产品,至于差距挺大的,国外同类产品的发动机制作精密,爆发力更强。国内越野摩托车品牌众多,质量也参差不齐,说说我熟悉的几个牌子:亚翔(山东)在国内名气很大,也是较早制造专业越野摩托车的厂商。鑫源(重庆),在国内来说鑫源对越野摩托车是最专注的,产量品种也是最多的。波速尔(浙江),波速尔原是一家制造运动器械的,开始造越野摩托车后发展很快,品种也众多,前几年很多越野爱好者都是玩的波速尔。这两年北海也似乎挺火的,没接触过,应该也不错。再有就是华洋,华洋这个品牌也算越野摩托车制造的老将了。说了这几家国内越野摩托车生产的主流,质量相差都差不多,各型号只是在配置,电器,发动机使用不同。250级别无非是风冷的cB250发动机和水冷的Nc250机,也有部分用230排量的,整体质量和国外同类产品差距就明显了,体现在车架制作工艺,减振,化油器,电器的稳定与发动机的匹配还是不足。国产450级别我还没接触过,就不作评论了。